个人简历

石傲胜,全讯600cc大白菜2023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易玲教授,主攻知识产权法、文化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
博士在读期间,在《知识产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主与法制》《湖南日报》等核心期刊、报纸发表学术文章7篇,获《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撰写《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立法的思考与建议》等2篇咨政建言被行政部门采纳,刊发于部级内参,并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大项目《文化文物领域捐赠赞助政策研究》、一般项目《法治建设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项目9项。参与《怀化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若干规定》(2025年10月1日施行)等立法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600全讯白菜网址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项。曾获600全讯白菜网址优秀研究生、CTTI智库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经验分享

攻读博士以来,一方面,仰赖于恩师易玲教授的耳提面命、悉心指导,无论硕博,恩师对于论文的成稿始终先持鼓励、赞扬态度,而后针对论文框架、论证和观点字句斟酌,正因如此,我虽愚钝,也终能发表一二。另一方面,要得益于宿舍浓厚的学习氛围,室友们仿佛是“人形闹钟”,夜晚帘子透露出来的微光和敲击键盘的声音,总能使我在“打盹”的时候瞬间惊醒。关于论文选题和写作,室友煌杰兄已在前期推文分享得很详细了,几经拜读之下,我也多有受益,在此赘述多有班门弄斧之嫌,故简单分享我的三点心得体会。
(一)参与科研项目,探寻研究方向
第一,通过多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反向构建研究主题。个人在确定选题时,常陷于“无源之水”困境,通过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可以快速从一个模糊的点演变为一个具有“问题”的研究主题,进而反向确定论文选题。
第二,通过科研项目写作论证研究主题的可行性。在科研项目申报写作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梳理形成既有研究的申报主题文献综述,这可以精准识别现有研究中的“裂隙”或争议,进而明确自身研究切入点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第三,要多关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选题指南、历年立项的国社科选题,甚至是研究机构和各省部行政部门发布的课题申报选题指南、核心期刊公布的重点征稿选题方向等,结合国家政策方向和学界研究现状,进一步细化选题。
(二)参加实践调研,弄清问题真相
记得在杨清望老师《法学前沿》课程中,我作为汇报人在第一节课汇报,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注册显著性认定,除了同学精彩评议之外,杨老师在合照时转身跟我说的一点让我记忆深刻,就是要想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是不是个值得研究的“真问题”。如何去弄清楚研究主题是不是个“真问题”是我们论文能够写下去、发表出来的关键。也因如此,课后在与导师不断沟通交流和反复打磨之下,在《法学前沿》课程汇报的文章最终有幸得以发表。
一方面,研究主题需要在实践调研中反复验证。导师在开会时经常告诫我们,做研究、写论文不能只是从文献到文献,要从实践中检验研究的“问题意识”。博士在读期间,数次跟随导师奔赴北京、广州、湘西、怀化、开封等地,深入文旅部门、文物部门、博物院、档案馆实地调研,调研内容不仅能赋予研究独特的视角,更能推动文章框架、论证内容的修正与创新,让研究真正写在实处,回应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最好和三五好友或跨学科方向同学组成常态化的学术讨论小组。定期“思想碰撞”的微型学术共同体能有效揪出文章逻辑漏洞、表述不恰、论证不充分等细节问题,可以将自己从固有的思维定式中拽出,进而意识到自己研究的“盲区”,甚至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增加论文发表的可能性。
(三)勤动笔写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在进行一场与编辑和读者的对话,把要表达的观点表述清楚对于论文写作和发表至关重要。概而言之,在论文具体写作过程中,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第一,要不断完善论文的框架。框架是文章论证逻辑的直接体现,框架中每一个标题要保证凝练,且能直接突出观点,而不必过分追求华丽辞藻。同时,要保证论证框架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避免文章结构松散或逻辑跳跃,让编辑和读者能清晰地跟随思路直达结论。
第二,要重视文章题目的选取和摘要的写作。一方面,文章题目设置太小,受众范围窄,期刊不喜欢,发表难度大。反之,题目太大,则易泛泛而谈,又会给人论证不充分之嫌。因此,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避免使用过于空泛的词汇、嵌入体现研究亮点的关键词、凝练且富有张力的文章题目将会更吸引编辑和读者。另一方面,摘要作为文章的“脸面”是编辑和读者关注的又一重点,一个结构清晰、亮点突出的摘要,能瞬间抓住编辑的眼球,为文章赢得进入外审的宝贵机会。具言之,摘要并非是全文简单的呈现,既要保证摘要本身的完整性,又要精准地呈现出文章研究的重要性、核心问题和创新点。
愿上述些许拙见,能为诸君学术探索提供一定参考,也祝愿大家在学术之路上行稳致远、终有所成。
问题解答

1、石师兄提到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反向构建研究主题”,请问您是如何在项目申报与研究中,将一个“模糊的点”逐步具象化为一个具有明确“问题意识”的研究主题的?
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当然选题的确定不是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一个持续和深入过程中不断调整。具而言之,一方面,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要认真梳理现有研究,整理文献综述,尤其重点关注现有研究的争议点、尚未涉足或有待进一步展开的领域,这往往是我们可能进一步创新的可写点。另一方面,在项目实践调研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问卷提纲设计,检验该可写点是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真问题”,并在实践中挖掘问题存在的真实原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最终明确论文研究主题。
2、从论文初稿到最终发表,石师兄通常会经历多轮修改,能否结合某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修改案例,具体说明您是如何通过文献补充、数据佐证或视角调整,让论文从“合格”走向“优质”的?
一篇文章从“合格”走向“优质”实际上是在不断经历“自证”和“他证”的过程。应该说,大部分论文的发表基本都会经历多轮修改,即使如此,也不乏出现在终审环节退稿的情形。我在《法学前沿》所汇报的论文也是几经修改,起初聚焦非遗商标显著性认定,存在范围较小、受众狭窄、研究意义有限问题,故而后期在调整时,将题目范围扩展至非遗商标注册与使用,框架也随之进行较大调整。在引用文献方面,要关注所引用文献的权威性、及时性和关联性,在引用文献排篇布局上,要尽量做到每页有文献、每段有文献。同时注重分析所投期刊的偏好,合理安排所引用的文献数量和引用该期刊发表的与论文相关的文献。
3、石师兄在分享中提及,您撰写的多篇咨政建言被行政部门采纳,并获得了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批示,这实在令人钦佩。我们很想知道,在将相对理论化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能被实务部门理解和采纳的政策建议的过程中,您认为我们应建立怎样的沟通逻辑与协作机制,才能有效链接多方资源,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社会治理实践?
事实上,学术研究并非空中楼阁,满足社会治理实践需求是其重要价值,这需要弄清楚研究主题是否是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并且需要迫切解决的。一方面,要注重多向导师沟通交流、寻求帮助,确保研究方向不偏题和有效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另一方面,借助导师相关在研课题,深入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实地调研,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力争获取研究方向的一手资料,厘清楚拟要研究主题在实践中的痛点难点,并结合文献分析学界现有研究现状展开写作,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学长生动地描述了宿舍里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除了这种外在的激励,您个人是如何调适心态、为自己“充电”的?在学术之外,有哪些兴趣爱好或放松方式是您认为对维持良好的科研状态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处于一个“卷王”宿舍,看到室友大量产出成果,要在拜读学习之余,根据自己的规划、守住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向前走。同时,要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推动自身科研成果产出。当然,我本人并非应届生读博,所以在工作两年后能继续有幸攻读博士学位,我本身也很珍惜这个机会,加上已成家并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所以更倍加努力。另一方面,科研之路是一场马拉松,适当的放松更有助于学术写作。因此,要学会主动切换频道,约三五好友访岳麓、临湘江、漫步橘子洲头,既是对繁重的学习生活的调节,更是青春与情谊这篇大文章的最好脚注。
一审:石傲胜 二审:舒梦逸 三审:刘 勇